
2025年11月26日

谣言:重庆三峡之巅突降“冰雹”?

真相:近日,内容为“11月24日重庆三峡之巅景区突降下起冰雹”的视频在网络上传播,引发关注。经核实,视频中所出现的并非冰雹,而是固态降水“霰”。霰与冰雹虽同为固态降水,但存在明显区别:从出现时间来看,冰雹多发生在春夏两季,霰的出现时间则不固定;从成因上来看,霰由冷空气活动导致,冰雹则源于强对流天气;从外观上来看,霰是不透明的圆锥形或球形颗粒,冰雹则是质地较硬的半透明结晶体。(来源:华龙网)
谣言:沈阳森林动物园一男子用弹弓射老虎?

真相:近日网络上出现“沈阳一男子动物园内用弹弓射老虎”的相关视频,引发关注。对此,沈阳森林动物园发布情况说明表示:经核实,网传“男子用弹弓射老虎”中涉及人员是动物园工作人员,其行为系行业内开展日常管护工作的通用做法,泥弹并未打到动物,仅通过撞击发声作为驱赶信号,目的是引导东北虎从室外运动场返回室内馆舍。(来源:北京日报、“沈阳森林动物园”微信公众号)

科普:指甲盖上起竖纹、白斑是“死亡信号”?这些误区要认清!
详情:有人说指甲有竖条纹,意味着肠胃不好;有人说指甲有白斑,是体内有寄生虫;更有人说,指甲出现异常症状,预示着是“死亡信号”……那么,真相是怎样的?今天我们就来说清楚。
误区1:指甲有竖纹,表示消化不好、营养不良。
真相:细小的竖纹大多数人都有,这是正常生理现象。
误区2:指甲有白斑,是体内寄生虫在作怪。
真相:指甲上出现白色小斑点,医学上称为“点状白甲”,在正常人群非常常见,多见于指甲,由于微小外伤、轻微磕碰引起,随着指甲生长会向外移动,直到被修剪掉。
误区3:指甲出现黑线,一定是癌症预警。
真相:具体来说,多个指/趾甲出现线状黑甲常为甲的黑素细胞活化导致,并不需要积极处理;儿童或青年人的单发的线状黑甲,常为甲母痣或甲黑子,为良性病变,必要时可局部切除;成年人的单发线状黑甲需要适当引起重视,虽然大多为良性病变,但仍需密切随访观察,面诊专科医师或可借助无创皮肤镜进行鉴别及定期监测。如发现黑甲出现变化或提示恶性可能,建议尽早就医明确诊断。
误区4:指甲月牙越多,表示身体越健康。
真相:月牙数量及大小因人而异,并不能反映健康状况。
误区5:指甲周围出现倒刺,是缺少维生素的表现。
真相:倒刺的医学名称为逆剥,多由外部刺激和手部皮肤干燥引起,与维生素缺乏无关。
误区6:喜欢啃指甲,是因为缺铁和缺锌。
真相:啃指甲与缺铁和缺锌完全没有关系,与精神紧张有关。
误区7:杵状指代表身体有多种疾病。
真相:这种说法过于绝对,非遗传性的杵状指的确预示着身体可能有多种疾病风险,但遗传性的杵状指不代表有疾病存在。(来源:“科学辟谣”微信公众号)

通报:中央网信办严惩一批网络直播低俗团播账号
详情:近期,中央网信办深入推进“清朗·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”专项行动,针对低俗团播引诱打赏问题,督促网站平台持续加强团播内容管理,从严处置一批顶风作案的违规账号。现将部分典型案例通报如下:
一、低俗内容吸引打赏。团播账号“HN-三世烟火”“Top-长安城”“YC-热舞青春6.0”等,在直播过程中穿着暴露,频繁做出抖胸、扭动臀部、淋湿衣物展示湿身效果等带有性暗示、性挑逗的动作,渲染低俗不良氛围,诱导用户打赏。相关账号已依法予以永久禁言或永久封禁直播权限。
二、低俗惩罚诱导打赏。团播账号“心动女孩”“好多表妹哟”“YZB女团”等,在直播过程中使用抽打脚底板、击打臀部、成员之间互相电击等引人不适的惩罚方式,以及发出不雅声音,诱导用户通过打赏与主播进行低俗互动。相关账号已依法予以禁言或永久封禁直播权限。
三、低俗玩法拉票打赏。团播账号“Vibe-002”“亿江南-后宫”“蔚蓝海岸”等,在直播过程中采用送礼物排名选妃玩法,刻意展示团播成员礼物金额,通过金额攀比、镜头聚焦高排名主播敏感部位等形式,诱导用户为主播送礼物提高排名。相关账号已依法予以禁言或永久封禁直播权限。
希望团播账号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,不得发布传播违法违规和违背公序良俗内容,积极产出更多健康、向上、优质、体现社会价值的好作品,共创良好网络生态。(来源:“网信中国”微信公众号)
关注:2025年上海网络辟谣宣传周启动 发布《上海网络辟谣惩处十大案例》
详情:2025年上海网络辟谣宣传周活动近日启动,并发布《上海网络辟谣惩处十大案例》。活动由上海网信办指导,上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主办。
近年来,上海网信办携手相关职能部门,针对网民普遍关切的公共政策、社会民生、灾害事故、健康科普等各领域谣言,及时辟谣发声,还原事实真相,并对恶意造谣传谣行为依法依规予以惩处。
纵观《上海网络辟谣惩处十大案例》,有以下主要特征:一是AI等新技术已成为造谣传谣主要手段,如某网民利用AI生成并发布“海啸来袭上海紧急转移30万居民”虚假消息、“台风天LV巨轮旁洪水滚滚”谣言视频等,对防汛工作造成干扰;二是博流量、逐利益是造谣传谣主要动机,如某奢侈品回收店经营者为起号引流,自编自导自演所谓“上海老伯捡拾名牌包后索要5万元”虚假视频,对城市形象造成恶劣影响;三是相关造谣传谣人员均已被警方依法予以不同形式的处罚,包括封禁账号、处以行政拘留、采取刑事强制措施、判处有期徒刑等,为自己的违法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。
网络不是法外之地。宣传周期间还将通过线下活动,倡导广大网民理性上网不造谣,善辨是非不信谣,心有法度不传谣。抵制网络谣言,从你我做起。(来源:“网信上海”微信公众号)
详情:
2025年上海网络辟谣宣传周启动 发布《上海网络辟谣惩处十大案例》
来源: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
编辑:陈李晖
热门评论
打开云溪发布,参与评论